2025.10.27 余苏 黄建城
这个夏天,一场场如“苏超”般的民间赛事正如火如荼举办,不仅点燃了全民的热情,更火速“出圈”,让所有人清晰看到了赛事经济的巨大能量与无限商机。恰逢其时,国务院办公厅于2025年8月30日重磅发布的《关于释放体育消费潜力进一步推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25〕31号,以下简称“《意见》”),如同一声发令枪,为这股奔腾的体育消费热潮注入了国家级的强劲推力,开启了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纪元。《意见》以7万亿元产业规模目标为牵引,构建起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框架,其不仅是国家层面又一次提振消费、推动体育产业发展的政策文件,更是一份旨在以法治力量重塑体育产业生态的纲领性文件。
本文将从法律分析角度出发,结合国家近年来出台的促进体育产业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解析《意见》的亮点内容。
一、近年来出台的促进体育产业发展文件
2014年10月2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46号),明确发展体育事业和产业是提高中华民族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的必然要求,并提出到2025年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5万亿元的发展目标。
2019年8月10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国办发〔2019〕40号),提出到2035年全民健身更亲民、更便利、更普及,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45%以上,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5平方米,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的人数比例超过92%等目标。到2050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体育强国,体育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标志性事业。
2019年9月4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9〕43号),从深化“放管服”改革、释放发展潜能、完善产业政策、优化发展环境等十个方面提出三十五项意见,进一步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
2021年10月8日,体育总局印发《“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体发〔2021〕2号),提出全民健身水平达到新高度、竞技体育实力再上新台阶、青少年体育发展进入新阶段等主要目标,以及明确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推进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等具体举措。
2022年3月23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意见》,从完善支持社会力量发展全民健身的体制机制、推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城乡区域均衡发展、打造绿色便捷的全民健身新载体、构建多层次多样化的赛事活动体系等多个方面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积极稳妥推进体育协会与体育行政部门脱钩,支持社会力量举办赛事。
2022年6月24日,《体育法》修订(生效日期2023年1月1日),新增“体育产业”专章,并将“国家制定体育产业发展规划,扩大体育产业规模,增强体育产业活力,促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体育需求”明确写进法律。
上述规定明确了体育产业在不同时期的发展目标,并且根据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不同的调整措施,极力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也为《意见》的出台提供了法律依据和基础。
二、《意见》的亮点内容解读
(一) 壮大体育经营主体,打造知名体育品牌
本次《意见》的一大亮点,是将“壮大体育经营主体”作为独立章节单列,充分彰显国家全力支持体育企业发展的决心与力度。《意见》围绕助企惠企提出多项精准举措:
1. 多措并举做强市场主体。通过加快政策落地、扩大规模以上体育企业数量、支持体育场馆设备更新、持续推进公共体育场馆市场化运营等方式全面增强体育企业内生动力。
2. 精准发力强化金融支持。其中最受瞩目的是《意见》第(十七)条提出的“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明确支持符合条件的体育企业上市融资、发行债券、开展资产证券化,并通过优惠贷款政策切实降低融资成本。这对正处于成长期、面临资金瓶颈的体育企业而言,恰似“及时雨”,为突破发展瓶颈注入了强劲动能。
3. 内外联动拓展市场空间。借助进博会、广交会等国家级展会平台,助力体育企业畅通内外贸渠道;同时通过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港澳台地区的赛事合作,推动武术、围棋等特色体育产品与服务“走出去”,实施中国体育品牌海外推广计划,全方位拓展国际合作新空间。
值得关注的是,壮大体育经营主体的重要目标,在于培育一批具备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体育企业集团,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顶级赛事品牌。对现有体育企业和有意布局体育产业的市场主体而言,《意见》的出台无疑是一剂“强心针”,为企业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
(二) 加强产学研合作,推动关键技术研发
本次《意见》的另一大亮点,是突出强调了推动体育产业关键技术研发的重要性。实现这一目标,离不开体育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协同发力。为此,《意见》明确鼓励体育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建设体育用品创新研发中心,加强基础前沿和关键技术攻关。同时也支持高校、职业院校加强体育产业相关人才培养,推动相关学科专业建设。
根据我们的类似项目经验,体育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可采取多元模式,具体包括:
1. 人才培养类合作。如开展订单式培养、现代学徒制试点、共建产业学院等。
2. 资源共享类合作。如共同建设实训基地、推动师资互聘互认。
3. 技术研发类合作。如委托研发、合作研发、共建研发中心、技术成果转化等。
这些合作形式将有效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为体育产业创新注入持续动力。
(三) 拓展消费新场景
《意见》立足新时代发展需求,前瞻性地推出一系列拓展体育消费新场景的创新举措,旨在激发市场活力、释放消费潜力。重点举措包括:
1. 大力发展户外运动产业。特别提出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开展低空运动、航空模型运动、模拟飞行等低空赛事活动,促进低空体育消费。
2. 推动体育器械与科技深度融合。支持体育器械与人工智能、物联网、虚拟现实等前沿技术融合创新,加快发展智能体育器械与绿色体育器械,积极探索沉浸式体育体验新模式。
3. 鼓励开发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体育产品。引导行业深入挖掘中国文化元素,开发融合民族特色的体育器械与活动内容,不断拓展群众体育的运动场景,增强体育运动的吸引力与可持续性,使更广泛人群爱上运动、坚持锻炼。
三、总结
《意见》的出台,标志着我国体育产业进入了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意见》通过壮大市场经营主体、推动科技创新、拓展消费场景等系统性举措,构建了完整的产业发展政策框架。展望未来,我国体育产业将朝着法治化、智能化、国际化方向加速迈进。在政策引导与市场驱动双重作用下,体育产业将与数字经济、文化创意等领域深度融合,催生更多新业态、新模式。随着金融支持政策的落地和产学研合作的深化,体育企业将获得更强劲的发展动力,中国体育品牌国际影响力将不断提升,最终为体育强国建设注入持久动能。
声 明
《君合法律评论》所刊登的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得视为君合律师事务所或其律师出具的正式法律意见或建议。如需转载或引用该等文章的任何内容,请注明出处。未经本所书面同意,不得转载或使用该等文章中包含的任何图片或影像。如您有意就相关议题进一步交流或探讨,欢迎与本所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