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发布 / 君合人文 / 君合人文详情

君合29周年特辑丨1993-1994 ■ 君合记忆

2018.04.13 曹兰

今天,君合29岁了。29岁的君合,青春蓬勃,朝气昂扬,恰值芳华。在伴随君合成长的路上,有这样一群君合人,他们睿智博学,勤奋勇敢,低头有坚定的脚步,抬头有清晰的远方。他们追求卓越,带领君合乘风波浪,砥砺前行。在君合29岁生日的今天,让我们追随老一辈君合人的记忆,与1993年的君合重逢,看看它最初的模样。




记忆一 • 第一印象


第一次知道君合是来自一本杂志1993年7月的创刊号,文章是这样开篇的:“推开和平宾馆大厅旋转的玻璃门……电梯升至顶层19楼……君合的办公自动化一应俱全,敲打键盘的嗒嗒声在会客室里清晰可闻,我恍然觉得置身一家外国商社”。要知道二十年前谁要是工作在外国商社,那可是令人仰慕的事情。1993年的10月,我就是感受着这篇文章进入君合的,而且一感受就是二十多年。


1993-1994可以说是君合发展史上的第一个辉煌期,无论是外表还是实力,君合均给予了我工作的全部自豪感,正如记者的描述:“君合的办公环境和人员的外观形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事实上,君合人刻意保持与国际品牌相一致的外观形象,正传达了现代工商社会里最重要的信息:实力、经验、素质、效率、品味、风格均属一流”。


那时京城还没有国贸中央商务区,最商业的地方就属王府井了,君合办公室就在那最繁华地段的和平宾馆的顶层,景观极好,可以远眺皇城。在空调还没有进入中国家庭的年代,君合的办公室冬暖夏凉,我对君合的第一感官印象,就是姑娘们冬天还穿着透明的丝袜,打字时腰身笔直,那简直就是一道风景。我第一次见到创始人武晓骥,他刚从海南分所回来,肤色黝黑,帅气十足,开着奥拓汽车(那时私人拥有汽车的没几个),入冬时节,灰色的羊绒大衣永远是外披在肩上,那年代的词儿叫“派”,这样的青年才俊周围自然是美女簇拥呦。


年轻的君合“品貌”双全,成立不到五年已开创了业界众多的第一。1991年君合设立海南分所,是第一个成立分所的中国律所;1993年君合在纽约设立分所,是第一个走出国门的中国律所;1994年君合在上海设立分所,是第一个进入沪地的外埠律所。在1993年我进入君合之时,君合已形成了证券和股份制、房地产、融资贷款和投资三大业务板块。客户有海南新能源公司、三亚凤凰机场、北京城乡贸易中心、北京丽晶花园别墅、中美合作安太堡煤矿。有些公司虽然现在已不复存在了,但当时绝对是叱咤中国市场经济的弄潮儿。


1994年4月15日君合成立五周年之际,君合共有60多人,至今还留在君合包括走了又回来的有25人:


北京:王之龙、武晓骥、肖微、储贺军、吕家能、韩冀、赵燕士、胡英之、崔立新、邹唯宁、张薇、石铁军、巩军、欧阳珠、曹兰、武坚、王燕妮;

海南:宋滨、黄湘、陈子若、高小津、杨惠;

上海:潘跃新、陈玮;

纽约:周晓林。


记忆二 • 涉外业务


进入君合前我在大学讲授市场营销学,用专业术语说,一个公司的市场拓展重在定位,君合的“涉外经济法律”定位无疑是成功的。涉外业务定位不仅源自创始人们国外留学背景,更是他们对未来市场的判断。在1993年的君合历史文稿中,我见过时任事务所主任的肖微3月5日写给合伙人们的一封手书信函,笔迹刚劲,潇洒飞扬。“在目前的竞争状态下,君合还应打出杀手锏,才能有优势。今年年内应争取在美国纽约设立办公室,这将在国内外产生巨大影响,使君合上新的台阶。”


我第一次见到创始人肖微时,他严肃认真得让人敬畏,这是他工作中的常态,熟悉了,才能慢慢感知他生活中随意洒脱的另一面。在君合运营的二十多年间,肖微做了多一半时间的管委会主任,对君合可以说是呕心沥血。作为管委会助理的我,比别人有机会近距离地领略了他做事做人的“魅力”,我常常赞叹是什么样的成长环境才能让一个人拥有那般工作魄力和包容的心胸。1995年肖微荣获北京市先进工作者称号;同年在司法部和十家新闻单位开展的全国性评选中又获选为中国首届十佳律师之一,那以后的种种荣誉都没能停止肖微的脚步,他继续以一颗淡泊之心为客户、为君合忙碌着,直到今天他仍然工作在业务的第一线。


1993年6月,在实力还不十分雄厚时,年轻的君合便伴随着创始人的勇气走出了国门。君合纽约分所的成立,可以说是轰动了世界,美国《华尔街日报》惊呼“中国对美国不但出口商品,现在开始出口律师了”。纽约分所的掌门人周晓林在华尔街“惊艳”登场,却追不上国人时尚的步伐,九十年代歌厅在国内盛行,每次回国开合伙人会议的周大律师,都是被大家拖进歌厅的,我猜想那是他潜意识里的“红灯区”。


在证券、房地产、融资等业务稳定后,1993年9月君合专门设立了国际业务部。我还保留着一份那时该部门的计划书,定位是专门为外国法人实体及其在华利益实体服务并从事相应开发工作的部门。该部人员有储贺军、邹唯宁、张薇、石铁军。业务费率储贺军是200美元/小时;邹唯宁、张薇、石铁军80-100美元/小时。国际业务部培训计划是每周定期一次业务学习和讨论;每周还有一次两小时的英文课。


既然是从事涉外经济法律业务,君合的业务工作标准就必须以国际公认的法则来衡量,而效率则是这标准中的重要因素。我记得这样的事情:一家瑞士公司委托君合提供所需的法律文本,在时间上提出一个含糊的概念—“迅速答复”。“迅速”是什么标准?大家商量后给出的答案是“不超过三天”。第一天拿出初稿,第二天再进行修改以确保文本最大限度的严谨,第三天中文的、英文的意见书必须呈给客户。君合严谨、高效的工作准则,自君合年轻时就一细不苟地保留到了今天。


为了加强君合的涉外业务力量,1993年底从美国来君合实习的巩军被说动了心,他的加入给君合带来了“洋气”,在国人还不知互联网是啥东西的时候,君合已经有了www.junhe.com。1994年夏刘林飞从美国来君合实习,又一个“洋务”被捕获。1994年君合全所立案257个,涉外业务为192个,占75%,代理外方的业务178个,占70%。君合涉外业务的定位从此名符其实了。


记忆三 • 君子之合


1993年6月武晓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有这样的话:“所谓君合,即君子之合,我们是追求高层次合作的。在创建君合的过程中,我们也尝试中国知识分子合作之路,我们要以自己合作的成功向人们证明,中国知识分子在平等真诚的合作中是可以达到默契,取得良好结果的”。


武晓骥的激情是具有强烈感染力的。君合1992年在海南设所,他去了海南;1994年君合在上海设所,他又去了上海,有了他的激情才有了君合的发展平台。1996-2001年武晓骥做了两届六年北京市律师协会会长,他的激情也感染了全京城的律师。我也是在武晓骥的激情感染下进入君合的,1993年底管委会拨给武晓骥三万元管理费,让他负责君合的公关宣传工作,武晓骥激情地用这些钱作为工资将我拉进了君合。1994年我协助武晓骥筹办了上海分所开业酒会,设立了君合律师人才奖学金,举办了君合成立五周年系列宣传活动。虽然日后我也时常受到武晓骥酒后激情的批评,但我一直都认为他是我命中的“贵人”,那年夏天我得了一场大病,由于误诊被折磨了两个月,是武晓骥带我去找专家才得以治愈。


君子之合,说得容易做得难。近期获得金鸡最佳故事片奖的影片《中国合伙人》,也多少反映了那时君合合伙人们开创事业的故事。随着君合发展,管理问题越来越重要,1993年8月,君合拟设立统管全国及国外分支机构的管理委员会,以提高决策能力和工作效率,但是在管委会组织原则问题上,大家有较大的分歧。


1993年8月11日武晓骥给全体合伙人发出了信函:“设立管理委员会不能违背集体民主管理这一君合的基本精神和原则,管委会各委员在平等的基础上对全局进行决策、管理”。


第二天8月12日肖微反馈了不同意见:“为保证工作效率,这种体制不能互相扯皮。假如管委会没有集中,凡事又都是每一个人发表一通意见再说,就等于将大合伙人会议的一些权力下放到小合伙人会议而没有转变机制和解决问题”。


这个问题的争论似乎延续了很多年。那时的君合,合伙人们在会上情绪激昂地掀桌子是允许的,但会后丝毫的阳奉阴违都会遭到鄙视,因为大家知道,争论不是为了一己私利而是使制度更加合理。对事不对人的争论增进了大家的感情,充分体现了君子之交坦坦荡荡的君合精神。


1993年下旬君合第一届管理委员会成立,肖微做了第一任管委会主任。君合民主集中的管理模式从那时就真正开始了。


记忆四 • 节俭、福利和公益


君合创始人在办所时就达成了共识,不以短期赚钱为目的,要干出一番事业来,目标是世界一流的律师事务所。为了加大事务所的基础建设,早期的合伙人们几乎没有分红。


在君合1994年的管理中,“节俭”常常被君合第二任管委会主任王之龙挂在嘴边的。我见过1994年初王之龙签发给各办公室的财务预算通知,开题是这样的:“按照例行节约、精打细算的精神,管委会已经研究审定,现将你处的预算控制指标通知如下,请遵照执行”。


王之龙气宇轩昂,风度翩翩,被我们晚辈尊称为王先生,五十年代初他毕业于老燕京大学(现北京大学),八十年代在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深造,在他六十高龄时参与创办了君合,君合就像王先生晚年的一件作品。我到君合时,王先生正在做管委会主任,我当过他的秘书,和他在同一办公室中坐了一年,之后得知,我竟和王先生还供职过同一所大学。王先生精力充沛,思想活跃,真不是我等小辈可以相提并论的。现在他退休在家了,我们成了“忘年的朋友”,每次见面总有谈不完的话。这两年我的父母相继离世,我走出心理上的阴霾,王先生和他的太太欧姨(君合财务总管)给予我很多的帮助。


1993年已度过了创业艰苦期的君合,收益大幅度增加,但依旧保持朴素的办事风格。1993年底君合决定在上海设立分所,武晓骥去做了先锋。12月4日当时管委会主任肖微给武晓骥的信函:“除办公必需的用品外,其他生活设施应逐步解决,一开始就各项齐备不符合君合艰苦创业的精神,预算中的生活用品,如录像机之类能否过些时间再购置,从而减少实际投入。”


1994年3月11日管委会还下达过这样的通知:“目前因为外汇政策的调整,和平宾馆对所有房租都进行了大幅度的提价,为了减轻这种沉重的负担,我们只得节约办公用房,放弃1902套房,这样就要请大家克服困难,委屈一时。在现有条件下我们将尽力创造一个整洁、安静的办公环境。”


“讲排场”的钱可以省,但给予员工福利的钱从来没有省过。1994年2月5日君合出台了“解决君合同仁住房问题的暂行办法”,对于无住房条件的人员,视本人条件分三级每月给予住房补贴200元-600元不等。同年2月15日,又大幅度调高了律师的工资,我在君合的历史文件中看到这样的记录:崔立新、张薇工资2000元/月;邹唯宁1500元/月;石铁军1200元/月。大家可别小看这钱数,当年大多数公职人员的工资还不到500元。


在员工培训方面君合也是舍得花钱的。1994年君合行政人员管理办法中有这样的规定:“本所鼓励行政人员自学一门专业,但学习时间应为保证完成本职工作以外的时间。在本所干满两年并继续在本所工作者,可以报销一半学费;工作满三年并继续在本所工作者,可以报销全部的学费。


取之于社会回馈于社会。君合在成立五周年之际的1994年设立了“中国第一家律师事务所奖学金”,每年奖励北京地区一流法学院的五名优秀学生,获奖学生每人可获得奖学金一万元。“万元户”在那个年代可是财富实力的代名词,学生们可以用这些大钱出国交流或购买电脑。这个活动君合一做就是十年,奖学金的评委:江平、王家福、郭寿康、吴志攀、沈四宝、焦津洪等等,这些名字足以让你了解这个评选的权威性。获奖者中的陈瑞华、王锡锌、杨国华等等现在已是各条战线的名人了。


后记

我常想自己之所以在君合工作了那么长久,这里应该不仅有我喜爱的工作,还有一群我喜爱的人吧。


君合是两大国际律师协作组织Lex MundiMultilaw中唯一的中国律师事务所成员,同时还与亚欧主要国家最优秀的一些律师事务所建立Best Friends协作伙伴关系。通过这些协作组织和伙伴,我们的优质服务得以延伸至几乎世界每一个角落。
北京绿化基金会与君合共同发起的“北京绿化基金会碳中和专项基金”,是中国律师行业参与发起设立的第一支碳中和专项基金。旨在充分利用公开募捐平台优势,积极联合社会力量,宣传碳中和理念,鼓励和动员社会单位和个人参与“增汇减排”、“植树造林”等公益活动。